一把剪刀,一張彩紙,一番精剪雕刻后,便呈現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紙作品,方寸紙片間,呈現大千世界。5月4日青年節當天,中國山東網記者走進威海,在威海石木軒剪紙藝術工作室見到了威海非物質文化遺產“威海紙斗”代表性傳承人張延茹,聽她講述剪紙背后的故事。
張延茹出生于1981年,雖是一名80后,但她的剪齡卻已逾30年,她不僅是“威海紙斗”代表性傳承人,也是山東省青聯委員、威海首批“威海工匠”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,國家高級剪紙美術設計師。
8歲的時候,張延茹開始跟姥姥學習剪紙。從上中學開始,張延茹就陸續參加省、市及全國性的比賽,進入大學后正式拜入中國剪紙大師高佃亮老師門下,一直學習至今。剪紙雖是一種傳統技藝,但張延茹更喜歡動些心思為它賦予現代特色。在張延茹的剪紙作品里,除了花、鳥、魚等傳統題材作品,還有威海環翠樓、天鵝湖、海草房等各種地標性建筑,漁家風情、人文民俗,航母、殲20戰機、神舟飛船也是她的創作元素。
在技藝傳承上,張延茹大膽融合各種美術類型,把油畫的透視畫法及中國木板畫用剪紙的形式表現出來,成功創作多層立體剪紙畫,最終剪紙從單一的平面變得有立體感。2016年她所創作的立體多層剪紙被評為“威海市特色文化創意產品”。立體剪紙的工序很復雜,從繪稿、剪刻、黏貼等,都需要創作者單獨完成,為了達到立體感和色彩過渡的自然銜接,每一幅作品背后都蘊含著無數次的失敗和修改。如今張延茹的作品最多已達到45層剪紙,層數越多,看上去就越逼真。
從2015年開始,張延茹開始創作“大美威?!毕盗卸鄬恿Ⅲw剪紙作品創作,至今已創作了40余幅,而她的目標是至少100幅,她想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記錄歷史。迄今,張延茹已經創作了近萬幅作品。對于張延茹來說,每一幅作品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樣寶貝。
隨著剪紙技藝日臻完善,張延茹也接觸到越來越多的社會群體,參與了越來越多的社會服務活動,張延茹感到肩上的責任也越來越重。歷時三年,她走遍了環翠區所有的社區,讓更多的人來了解非遺,更多的人加入這個行列。在她的工作室里還有一批特殊的簽約技工,他們的身體或許有殘缺,但心懷夢想追求美好生活。
作為非遺傳承人,張延茹一直認為自己身擔的責任要遠遠大于榮譽,她也一直將宣傳推廣非遺作為自己的使命,她在威海各中小學及社區進行義務剪紙第二課堂輔導,2019年成立了專業培訓學校,現有常年學習學生80多人,成熟技工近20人,中小學間接輔導學生約有1200人。